第2433章商用军用的区别(1 / 2)

诡三国 马月猴年 12480 字 2022-05-02

若是后世的『上帝们』看待各种战争之中的战斗的时候,总是能找出一些可以指点的地方,比如说某一方为什么不懂这么做,亦或是那一方何处是纰漏,甚至还会振声高喝,表示说重复来重复去不就是这些手段么,竟然连『基础』都不懂?

只要键盘在手,何惧天下英雄?

只可惜,键盘侠永远不懂战争究竟是什么。

斐潜也不敢说他自己了解战争,只能说他多少有些明白战争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内容。

斐潜并没有及时收到在辽东发生的战报,即便是知晓了在公孙度死后,两三个儿子依旧在为了继承其『遗产』相互勾心斗角,完全不顾外敌已经摸到了门前,或许也会发出一声感慨,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,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。

就像是袁绍死后,几个儿子相争一样。

其实斐潜并不是很清楚,他所想起的这句话,实际上是被扭曲了一部分的『私货』……

黑格尔老先生若是知晓了,说不得会忍不住掀起棺材板。

在翻译的文学当中,稍微有些屁股歪的,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,和之前的『雪花』一样的,这句话是黑格尔说的,但是他的意思绝非是颓废的无奈,而是表示要『与时俱进』,因为旧的历史,并不能解决新的问题,就像是『同一条河流』。

所以黑格尔真正想说的是,就像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,人民和国家,注意,不是人类,是人民和国家每一次碰到的局面都是全新的、是独一无二的,所以不可能去固守教条,更不能照搬历史经验。

后世为什么将这一句话断章取义出来呢?又是哪一些人,将原本人民和国家改成了人类,并且不遗余力的,高高在上的,将这一句话传播出去的呢?这些人又想要做一些什么呢?

其实很简单,懂的人都懂……

就像是斐潜现在面对着魏延,魏延在历史上又是被描述得桀骜不逊,头后有反骨,难以控制,那么斐潜是不是应该针对于魏延做出一些防备?

首先可以肯定的是,魏延不傻。。

真要是魏延智商有问题,也不可能在历史上担任汉中太守那么多年,成为蜀国北面的屏障,并且数次参与北伐。然后这样的一个人又为什么在历史上变成了二愣子一般的形象?

真正的事实是什么呢?

因此指望着照抄历史上的范例来处理事项,以为看了几遍春秋便是通达了治国理政,亦或是记得三十六计的名字就觉得明白了策略,恐怕都会出大问题……

魏延未必是历史上的魏延,或者说是历史书当中所记载的魏延,这一点,斐潜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经验。

因此斐潜不仅是没有故意拿捏魏延,反倒是得知了魏延将到,便是带了些官吏前往城外迎接,而魏延自从上一次在川蜀之后,也是多年未能见到斐潜,在见到了斐潜亲迎之后,也是控制不住情绪的翻涌,激动地热泪盈眶……

迎风宴上吃吃喝喝,又是修整了几日,待魏延重新到了骠骑府的时候,却不是在正厅当中,而是斐潜让其到了侧院之中……

魏延有些意外,也更多的是感动。因为在汉代人的观念之中,若是正厅,那么就是正正规规的谈论公事之所,而在这个骠骑府的偏厅,就有些不把魏延当成外人的意味了,这对于魏延来说,至少是代表了一种荣幸。

历史上魏延怼杨仪,一方面有魏延自己的原因,另外一方面或许也有一些躲藏在背后的手段,毕竟历史上汉代的通讯本身不发达,而一个长期处于汉中,一个则是多半位于成都,两个人偏偏相互说得一些对方的坏话什么的,都能『及时』且『准确』的传递到对方的耳朵里面,这本身不觉得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么?

而当下魏延就没有这样的『对手』,在魏延之上,还有更多的将领,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魏延只算是小字辈。而在骠骑军中,被兵卒认可的,比魏延还要被更加尊重,更有威严的将领还有很多,比如在斐潜身边的徐晃,就是其中之一。

对于一个军将来说,尤其是像是徐晃魏延这样,身为一军的统帅,考验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武艺了。或许魏延单对单的搏杀,并不弱于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,但是如果说整体来看,其实魏延的偏科还是比较明显的。

尤其是在大战略的时候,魏延的这个短板就是越发的明显了。

三国演义之中么,似乎没有表现出来,或许是罗老先生为了表示诸葛亮前算五百年,后算五百年,死后不仅是吓退了司马懿,还要算一算魏延闯中军帐的罪,因此在之前大部分的时候魏延都是属于武勇诈败组,动不动就是战不几合,诈败而走,套路使用了不下十余次。

可是在真正的历史战役当中,考验的不仅仅有武勇。

魏延主要的高光便是汉中太守之后。

在汉中之战的时候,魏延还排不上号,毕竟在他之前,还有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人……

所以不管是历史上,还是当下的魏延,资历多少还是有些薄弱。

而徐晃则是不同。

历史上,徐晃本身就是一个偏向于统帅型的将领,可以说在曹操帐下,徐晃的战绩仅次于许禇,含金量非常之高,参加了曹操之下大部分的战役。

而现在么,也是如此。徐晃在战阵和指挥兵卒之上,拥有更多的经验,并且也指挥过数场大战,上万人马,其个人武力也不会比魏延差,魏延自然不可能在徐晃面前炸毛,见了徐晃也是恭恭敬敬,礼数周全。

斐潜对着徐晃说道:『此番让二位将军聚于此地,主要是为了川蜀防务交接。文长于川蜀经年,深知其地情况,又是擅长山林之战,颇有心得……公明,若有不明之处,当可直问之……文长也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……』

魏延觉得脸上有光,自然大声应答。

斐潜点了点头,又对着魏延说道:『公明擅长治军,又有谋划运筹之能,这关中三辅军事要塞,皆出于公明之手,文长不妨多多请教,定有收获……』

魏延又是向徐晃拱手行礼,完全没有桀骜不逊的神色。

徐晃谦虚的说了声相互学习……

斐潜微微点头。

或许当着面是一回事,背着人又是另外一番模样,但即便是这样也不要紧,毕竟到了当下,有些军事上的变化,已经在悄然的产生了。

斐潜带着徐晃和魏延到了和侧厅相连的一个厢房之中,这些厢房里面放置的是依照地图而修建的大型沙盘,关中三辅,北地阴山,川蜀汉中,陇西陇右的地形都有。

斐潜让人将关中三辅的沙盘和代表了川蜀的沙盘放到了一起,并排放置在面前,然后指着在沙盘当中代表了道路的白线,还有布置在白线周边的红色军寨说道:『此乃关中、川蜀二地,军事布置与道路概况……二位可有看出什么来?』

代表了关中的那块沙盘,白线很多,交织成网状,红色的军寨像是在网中的蜘蛛,等待着猎物的上门,而在川蜀的那一块沙盘当中,也差不多相识,但是明显红色的军寨都比较靠近成都左近,在川蜀盆地的东面和南面就相对来说非常少。

徐晃和魏延一时之间不明白斐潜的意思,都没有马上说话。

斐潜指着关中那些如同网状一般的白色道路说道:『关中道路,原本皆为商道……商道之意,便是以商为主,而商道之弊……二位可知否?』

『商道之弊?』

徐晃和魏延都不由的或是轻声,或是默念,重复了一下。说实在的,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。

谷丵</span>在斐潜建立整个的商业经济的时候,因为没有多余的钱财去修建道路,所以起初的这些道路,很多都是商队自行开辟出来的。

商人,为了追逐利益,可以铤而走险,枉顾律法,就别说为了赚钱修一条路了。

远在传说之中,在黄帝炎帝,以及尧舜禹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,在华夏大地上的交通就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,到了公元前两千年的时候,华夏就已经出现了可以提供牛车和马车行使的宽阔道路。

当然,这个宽阔,是相对而言的。

到了商朝的时候,所谓的商,本身就是『商人』,而这些商人为了销售货物,便有了修筑护养道路的记载,商汤的祖先服牛乘马,远距离经商,点亮了轮子车辆等等的科技点,揭开了以畜力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历史。经过夏商两朝长期的开拓,到西周时期,可以说华夏的道路已经初具规模。

周朝之时,两京之间甚至开辟出了一条被称之为『周道』的专用宽阔平坦的大道,然后又以两京为中心,向四方扩散,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,成为了华夏最为基础的道路体系。

秦代就不说,驰道,这华夏最早的『国道』,不管是战略上的思维,还是实际当中的道路长度,简直是超越了世界上同时期的所有国家。

而汉代么……

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汉代并没有在秦朝的基础上再次发展道路的建设工程,唯一可以称道的是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。之所以这样的原因,一方面是汉代初期,百废待兴,经济很差,另外一方面则是汉代又采用了郡国分封的模式,大量的国中之国导致地区经济体的猖獗,甚至为了收取商税,在一条路上设立几十上百个的关卡收钱,在这样的情况下,道路怎么可能有更好的发展?

可以说除了那条丝绸之路,汉代对于道路的拓展是非常差的,还不如唐朝。

下一次华夏大规模开设道路,特别是在华夏东部,东南部布置道路网的,则是到了宋代。

而宋代,也是一个商贸高度发展的时间。

可是仅仅依靠商业开拓道路,确实有一定的便利,可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。

徐晃沉吟了片刻,基本上是看出来了,指了指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,『商队以逐利为重,故而……若是无利可图,便是无路可通。』

斐潜点头,表示认可。